您的位置:首页 >便民服务>实用技术>畜牧水产>详细内容

福寿螺的特征与危害

发布时间:2020-06-16 15:29:39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有巨型田螺之称。福寿螺壳薄肉多,既可食用,又可做高蛋白饲料。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我国,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在许多地区(包括上海)推广养殖。福寿螺繁殖力极强,一旦进入自然水域,给防除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目前,福寿螺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已有广泛分布,适应性强,仍然在不断北移。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名单。

一、福寿螺特征

福寿螺外观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差异,记住这四点:黄、脆、扁、大,很容易分辨出来。

1.福寿螺的外壳颜色呈黄色,田螺的外壳颜色则为青褐色;

2.福寿螺壳薄较脆,螺口大,壳口无黑色框边,田螺壳口有黑色框边;

3.福寿螺椎尾较平而短促,田螺的椎尾长而尖;

4.福寿螺个体较田螺大。

 f0dc5a******34607b1ed34121b05846d.jpg

福寿螺特征

 8d301e6924084c6585fd42320f070ce1.jpg

 福寿螺和田螺的区别

二、福寿螺卵特征

福寿螺卵呈圆形,直径2毫米,初产卵为粉红色或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5-6月,5天后变为灰白色或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卵块呈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卵块可达千粒以上。

cdf7584963bc4705b7e81bdc726c2d52.png


福寿螺卵图片

三、福寿螺的危害

福寿螺是农作物的“杀手”。在引进初期,人们对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市场前景以及危害性缺乏认识,再加上管理不善,导致其迅速扩散蔓延进入农田,危害水稻等水生农作物,现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大灾害。福寿螺孵化后成长一段时间,便开始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基本不吃成稻,水稻插秧后至返青期是主要受害期。除此之外,福寿螺的食量极大,极易造成农作物减量减产。因此,植保专家建议各地在水稻返青期前对福寿螺进行防治。

福寿螺也是水生生物的“杀手”。它的繁殖能力极强,每只雌螺可年产卵万粒左右,大大侵占了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福寿螺的粪便还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大量福寿螺存活的水域,其水体质量下降,必将对其他水生生物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因进食福寿螺而导致头痛发热甚至死亡的案例也时有发生。这是因为福寿螺是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线虫寄生在福寿螺里面,如果在烹饪时,没有杀死线虫,线虫容易侵入到人体,严重的可能破坏神经组织,导致痴呆甚至死亡。据专家介绍,福寿螺身上普遍携带着寄生虫,一只成年福寿螺体内含有的线虫,少则上千条,多则五六千条。人们在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福寿螺时,极易染上线虫病。

正因为福寿螺在农业生产、水体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所产生的严重危害,所以早在2003年我国就将福寿螺列入首批侵入我国的16种危害性最大的外来物种名录中。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福寿螺的危害还是知之甚少,并且很难分清中国圆田螺(螺蛳、田螺、香螺)与福寿螺的差别。实际上,这两者的差异较为明显。首先从个头来看,成年福寿螺体型要比田螺大很多。再从颜色上来看,福寿螺颜色偏黄,而田螺偏青褐色。即便是个头相当的田螺和福寿螺,构造上都会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说,田螺的尾部呈椎体形,盖头是片圆形,而福寿螺尾部很短,盖头偏扁,整体呈圆盘形。

科学研究表明,将福寿螺放在75℃以上水中,持续煮30分钟以上,才能杀灭其体内绝大部分寄生虫。而即使是食用普通田螺,也要注意在餐饮加工过程中煮熟煮透。

来源:畜牧水产办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