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便民服务>实用技术>畜牧水产>详细内容

水生动物疫病防控

发布时间:2023-04-06 14:05:51

春季气温开始逐渐升高,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频繁,是水产动物防病促长,提高成活率和品质的关键时期。

(一)不同生产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

1、育苗期间措施

一是使用含碘、氯消毒剂或臭氧处理,对鱼类受精卵进行消毒。

二是对养殖器材等进行消毒。

三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防止外源病原生物进入生产区。

2、养殖期间措施

一是增加溶氧。底层水体上翻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应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避免因水质恶化引起的缺氧问题。

二是降低密度。适时通过分塘转移成鱼、增加商品鱼加工量或采用冷冻保鲜等措施,减少成鱼存塘量,降低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鱼体受伤或引起应激反应。

三是合理投喂。对于养殖密度较高的成鱼,适当减少饵料的投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增加免疫力的正规添加剂。

(二)科学合理用药

一是合理使用外用药物。注意药物适用对象、用量和配伍禁忌。例如:生石灰为碱性药物,不宜与含氯药物、含碘药物、硫酸铜和美曲膦酯同用,虾蟹、鳜鱼养殖塘禁用美曲膦酯,大口黑鲈、乌鳢和大口鲶养殖塘慎用美曲膦酯

二是严禁抗生素滥用。避免盲目增加药物使用量,不得以预防为目的全池泼洒抗生素。

三是严禁使用禁药和三无产品。不使用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4种药品。不盲目听信某种药物效果,不使用假、劣兽药、人用药品以及所谓“非药品”“动保产品”等国家未批准药品(无兽药产品批准文号)。

(三)加强重要种类疫病防控

1、鱼类

春季应关注水霉病、烂身烂鳃和白皮等细菌病,寄生类纤毛虫病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水霉病由真菌引起,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常在水温10~20℃暴发,一般感染受伤后的鱼体。因此,应减少捕捞或转塘等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天气晴好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采取投喂饲料等增强抗病能力措施。

烂身病、烂鳃病和白皮病等细菌病通常由假单胞菌、柱状黄杆菌等细菌引起,在病灶部位引起腐烂症状,常在水温15℃左右时开始发病。为避免疾病发生,可在苗种下塘前使用消毒类药品消毒。

寄生类纤毛虫病多由车轮虫、斜管虫、累枝虫和小瓜虫等纤毛虫寄生而引起,肉眼往往无法直接观察到病原体,常在水温15℃以上开始暴发。车轮虫、斜管虫和累枝虫病多暴发于水质较差的养殖塘,因此养殖户更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质调节等工作,合理调控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与生物量,抑制水体中有害物种的大量繁殖,增加有益种类的生物量和种群量。疾病暴发时,可使用杀虫药品进行防治。

小瓜虫病(刺激隐核虫病)发病速度快、致死率高,早期预防和检测是防控的关键。发现虫体时,可多次使用驱虫药品驱离虫体。已经严重感染的,要保证水体环境的适宜与稳定,以增强养殖鱼类的体质和免疫力,合理使用药物刺激虫体脱离鱼体,利用小瓜虫生活史特征控制其生存、繁殖和侵染宿主,从而减少患病鱼的死亡,减少损失。

2、虾蟹类

春季应关注白斑综合征、虹彩病毒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病、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拟穴青蟹呼肠孤病毒病和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加强养殖水体状况监测,每天至少检测一次溶解氧、氨氮、亚硝氮、pH等池塘底部水体理化指标,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低溶解氧、高pH和低pH会造成养殖虾蟹组织损伤,高氨氮和亚硝氮表示养殖池塘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可能产生大量的条件致病病原,如弧菌等,要通过底层增氧、消毒、使用生石灰等措施修复养殖生态。加强养殖水体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监测,每天至少检测一次,如对虾养殖底层水体弧菌超过1x103个/ml,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对于有害藻类容易发生的养殖地区和模式,在池塘中适当投放罗非鱼控制蓝藻等有毒藻类的发生。

预防温度变化导致养殖对虾和克氏原螯虾暴发白斑综合征,通过投喂维生素C等提高虾抗应激能力,通过增加养殖池水深,提高溶解氧浓度、调控水质等措施避免水质出现剧烈变化。


来源:水产站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