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便民服务>实用技术>畜牧水产>详细内容

8月水产养殖病害防治

发布时间:2023-08-21 10:29:58

8月进入“立秋”、“处暑”节气,但气温仍然高达30℃以上,养殖生物处于生长旺盛期,摄食量大,排泄物多,水质、底质容易恶化,易大量滋生病原微生物,诱发病害发生。此外,雷阵雨、台风等天气多发,水质环境多变,伴随着低压、闷热环境,易造成水体温度、溶氧等理化因子变化,养殖生物易缺氧或应激等死亡。

一、易发疾病

(一)鱼类疾病

1.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及青鱼,发病水温为20℃~30℃。患病鱼出现鳃盖或鳍条基部出血,解剖查验发现肌肉点状或块状出血、肠壁充血、肝脾充血等症状。广东、湖北、湖南等草鱼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鲤浮肿病:病原为鲤浮肿病毒,主要危害鲤和锦鲤,水温在20℃~27℃时易发病。病鱼上浮、聚堆游边,眼球凹陷,鱼种阶段有时出现全身浮肿。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辽宁、黑龙江、山东等鲤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3.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II型,主要危害鲫、金鱼及鲫杂交变种,发病水温为10℃~33℃。患病鱼体色发黑,体表广泛性充血或出血,尤其以鳃盖、下颌、前胸和腹部最为严重。患病鱼解剖后可见淡黄色或者红色腹水,肝、脾、肾等器官肿大、充血,鳔壁出现点状或斑块状充血。江苏、湖北等鲫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4.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危害鲫、鳊、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在9℃~36℃时易发病。病鱼离群缓慢游动,体表严重充血,眼球突出,鳃、肝、肾颜色较淡,呈花斑状。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5.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鳙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25℃~30℃为流行高峰。患病鱼离群独游,体色发黑,解剖查验可见肠道充血发红,尤以肠后段明显,肛门红肿外突。全国各鱼类养殖地区均应重点防控。

6.柱状黄杆菌病:俗称“烂鳃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鱼病,传播快,病程长,一经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该病在水温15℃以上开始发病,20℃以上开始流行。危害品种主要有草鱼、青鱼、鲤、鲫、鳊、鲢等,应引起全国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的重视。

7.链球菌病:病原为海豚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危害罗非鱼。水温25℃~35℃时流行,高于28℃时易暴发。患病鱼游动异常,眼球突出,鳃盖内侧发红、充血或强烈出血。广东、海南等罗非鱼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8.锚头鳋病:病原为锚头鳋,主要危害鲤、鲫、鲢、鳙、草鱼等淡水鱼类,繁殖适温为12℃~33℃,多流行于夏季。锚头鳋寄生于鱼体肌肉、鳞下、口腔等部位,肉眼可见病鱼体表或鳞片腹面有细针状虫体。全国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均需重视。

 

二、防控建议

(一)强化养殖生产管理。一是坚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闷热天气和暴雨过后加强巡视,观察塘内水质、养殖动物活动、摄食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极端天气前做好预防管理工作,合理控制池塘水深,加固池堤,检修水电设施,避免灾害天气造成池水漫灌、池堤决口、水电设施损坏等。

(二)科学投喂。一是按照“四定”原则(定质、定量、定点、定时)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夏季投喂饲料量以达到养殖动物7~8成饱为宜,每次投喂掌握在1~2小时吃完为宜,同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晴天可多投喂饲料,阴天尽量少投喂饲料,雷雨天气时不投喂饲料。二是极端天气发生前后,可采取拌饲投喂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等措施,提高养殖动物抗应激能力。

(三)规范用药。一是注意药品管理。药品使用和保管由专人负责,药品存放处要保持阴凉、干燥,防止高温、受潮影响药品质量。二是注意对症下药。对水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疾病,应在诊断辨症、明确病因后,选用《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中规定渔药进行针对性治疗。三是注意用药禁忌。一些水产养殖品种对特定药物反应灵敏,应慎重使用。


来源:水产站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