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便民服务>实用技术>畜牧水产>详细内容

初秋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23-10-11 13:23:43

小瓜虫病俗称“白点病”,是淡水鱼类中普遍流行的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炎热的夏天通常不会发生白点病,初秋时节,气温骤降,极易爆发白点病,给淡水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一、病原及生活史

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虫体形态和大小随发育时期不同而不同,一般分为幼虫期和成虫期。幼虫呈卵形或椭圆形,前尖后钝,全身有等长的纤毛,后端有1根长而粗的尾毛,前端有一乳头状的“钻孔器”。成虫卵圆形或球形,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尾毛消失,体内有一马蹄形或香肠形大核。

bd09fab15aff479b8b680e2e31630e64.png

图1 显微镜下的小瓜虫                                 图2 小瓜虫生活史

小瓜虫生活史分为营养体和胞囊两个时期,其生长周期一般为四天。幼虫钻入体表上皮细胞层或鳃间组织,刺激周围的上皮细胞而增生,将虫体包围从而形成囊泡,在囊泡中发育成为成虫后冲破囊泡,离开宿主后自由生活,分泌胶质膜包裹虫体形成胞囊,虫体在胞囊内二分裂产生幼虫,幼虫冲出胞囊后在水中寻找宿主,用“钻孔器”在表皮钻孔入侵组织。

二、主要症状及诊断

虫体寄生于鱼体表、鳍条和鳃部,在体表和鳍引起组织增生,包裹虫体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点状囊泡,故叫“白点病”。病鱼反应迟钝,游动缓慢,不时与固体物摩擦,同时伴有产生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等病变。鳃组织增生,黏液分泌增加,严重时鳃出血。

三、流行情况

小瓜虫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能感染几乎所有大宗养殖鱼类的各个养殖阶段。虫体适宜繁殖水温为15~25℃,流行于春末3~5月和秋季初冬8~10月,不同养殖环境条件具体流行时节略有差异,但与温度关系密切。鱼种患小瓜虫病的死亡率极高,但其他养殖阶段如未及时控制,严重时也将导致严重死亡。

四、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

严格把好水源关,定期消毒养殖水体,并防止野生鱼类进入养殖体系,进水口安装过滤膜阻隔携带虫体的野生鱼进入。拉鱼后鱼塘灌水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除淤,灌水后自净三天再放入鱼苗,有条件可先对鱼苗进行隔离饲养。消毒养殖工具,杀灭或移除胞囊。

2.治疗措施。

(1)灭虫精(敌百虫、辛硫磷粉)0.2-0.3克/米3全池泼洒。

(2)苯扎溴铵溶液0.5-1.0克/米3和高锰酸钾溶液5-10克/米3,全池泼洒,2.5小时后大换水。

(3)硫酸锌0.1-0.3克/米3全池泼洒。

(4)可尝试使用生姜、辣椒、槟榔、苦参、青蒿等中草药混合制剂全池泼洒。

 


来源:水产站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