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生态环境维护措施
良好的池塘生态环境是发展水产健康养殖的基础,是提高生长速度、减少病害,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保证。因此,水产养殖者必须落实好以下五项措施,确保养殖成功。
一、清塘消毒
于冬季排干池水,铲除池边杂草、杂物,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cm左右,维持良好的初始环境。清淤结束后,冻、晒池底20~30天,以加速池泥中有机物质的风化分解,减缓池塘老化。开春后,使用生石灰消毒,干法消毒用量为100kg/亩,带水消毒用量为150kg/亩,以杀灭病原体、野杂鱼、寄生虫(卵)等敌害生物。
二、移植水生植物
养殖者可根据池塘条件,用竹竿或直径为10cm的PVC管子在池内拦截一块水面(面积约占池塘面积的30%),在所拦截的水面内,移植部分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萍、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不仅能起到增加溶氧,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还是草食性鱼类喜食青饲料,可降低养殖成本。
三、调节透明度
随着养殖品的长大和饲料等投入品的增加,池中残饵、污物也随之增多,造成自身污染严重,导致水体恶化,尤其是高温季节,水质变化更快。因此,需适当换水。换水时,每次换掉池底老水30%,调节池水透明度为35~40cm。
四、增加溶氧
根据水体溶氧的变化规律,确定开启增氧机增氧的时段和时长,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3~5月份,阴雨天气半夜开机至日出;6~9月份,晴天早晨开机2小时左右、午后开机2~3小时、连续阴雨或低压天气,夜间开机至次日中午;10~11月份,下午2:00以后开机2小时左右。
五、稳定pH值
若pH值偏低,可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0kg/亩·m,将池水pH值控制在7.0以上。将池水pH值稳定在7.0~8.5之间的弱碱性,有利于养殖品的健康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