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期间鱼类养殖生产管理技术要点
随着夏季高温季节的到来,鱼类养殖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温不仅影响鱼类的生长和代谢,还易导致水质恶化、病害频发等问题。因此,掌握高温期间鱼类养殖生产管理技术要点,对于确保鱼类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一、加强水质管理
1、合理增氧。适时使用增氧机,特别是晴天中午 (11:00—15:00)开启叶轮式或涌浪式增氧机,促进上下水层交换,打破高温导致的水体温度分层,将表层高溶氧水带入底层,将底层产生的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出来。凌晨开增氧机直至日出,防止夜间缺氧浮头。高温天出现台风、暴雨时,保持全天持续增氧。
2、提高水深。通过池塘补充外源水,提高水深(建议1.8米以上),增加池塘下层水体载鱼量。选择早晚凉爽时段少量、多次加水。避免中午高温时大量换水,造成水温、pH剧烈波动,引发鱼体应激。建议通过设置生物浮床,种植空心菜、水花生等植物,降低池塘水温。
3、严控水质。高温加速残饵粪便分解,极易导致氨氮、亚硝酸盐超标,可增加水质检测频次(建议每周2—3次)。出现水质超标应立即采取换水、增氧等措施。
二、科学合理投喂
1、调整投喂策略。在早晨和傍晚水温相对较低时投喂,中午水温高时鱼摄食差、消化负担重,易引发肠炎。高温天气可少量多餐,适当增加投喂次数,减少每次投喂量。
2、提升饲料品质。选用优质、易消化饲料。
三、强化日常管理
1、增加巡塘频次。凌晨至黎明时段鱼体易缺氧,傍晚时水质易超标。巡塘应关注鱼类有无浮头、离群独游、体色异常等现象,检查水质变化和设备运行状态。
2、记录关键数据。详细记录水温、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投喂量、用药情况、死鱼数量及症状等,便于分析问题和追溯。
3、减少人为干扰。高温期间尽量避免拉网、转塘、大量换水等强烈刺激鱼类的操作。如必须操作,选择凉爽时段并提前做好抗应激准备(提前停食、做好消毒等)。
四、精准防控病害
1、预防为主。高温天气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害的高发期,通过科学投喂和良好环境管理提高养殖动物自身抵抗力,避免频繁拉网或换水量过大引起应激。
2、科学用药。适时做好水体消毒工作。发病时到执业兽医处就诊,及时准确诊断病因。
3、及时处理。发现塘口异常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按照《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范》(SC/T 7015-2022)对病死、濒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扩散和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