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稻-似草非草、似稻非稻
杂草稻又叫野稻已是全球性危害水稻的恶性野生作物,似草非草、似稻非稻,草的特性,稻的外表。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杂草稻已经造成水稻减产10%-50%;在南美,受杂草稻影响的田块不能继续种水稻,某些地区杂草稻已成为比稗草和千金子危害更严重的恶性生物;而在我国,广东、湖南、江苏、东北等水稻主产区,杂草稻的发生也越来越普遍。辽宁、江苏为重灾区,发生量大,危害最严重,有的田块甚至颗粒无收。全国水稻播种面积中杂草稻实际发生面积占约20%,防除之后的发生面积仍有10%,导致损失5%乃至绝产,平均损失在10%左右。
目前专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杂草稻的来源,但已知的有4个方面:一是由野生稻逐渐演化而来,二是野生稻与栽培稻自然杂交产生,三是地理亲缘关系较远的籼稻与粳稻杂交导致性状分离,四是"返祖现象"促使人工栽培稻突然"找回"祖先野生稻的某些特性。嘉定地区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在后季稻上发生过称(赤旗稻)主要因素是移栽后高温泡水造成秧苗伤害后产生的返祖现象。现在的是由90年代初随条纹叶枯病发生而发生,从二淮的(武育粳3号)开始发生陆续向南推进。崇明地区15年前出现单株首先在电线下林带边产生危害,嘉定在10年前也有零星发现。
杂草稻古已有之,为何发生和危害愈演愈烈?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我国直播水稻面积越来越多,稻田没有经过深翻和灌水,导致杂草稻年复一年扩张蔓延。二是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后,稻田机械化耕作越来越普遍,田间管理也越来越粗放,未能在杂草稻生长初期清除。
目前而言各国对杂草稻还没有完全根除的办法,但是专家一致认为,建立立体的科学防控体系可以有效控制杂草稻的发生和危害:一是加大科学研究力度,重视杂草稻的危害,并研究其发生机理、防控策略;二是改进栽培方式,破坏杂草稻的生存条件,可以将直播水稻改为移栽种植,或采用水旱轮作等方式;三是控制种源切断其传播途径、人工拔除、使用除草剂及深翻压埋。所以,通过努力控制杂草稻还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