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发生趋势和防治预报
1. 虫情发生程度预报
1.1根据本区外冈、华亭、徐行、江桥4个测报点的调查结果,推断本区今年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均属中等发生。
2.预测依据
2.1 甜菜夜蛾
2.1.1灯诱:今年灯诱始见期为3月30日,较去年偏早25天,截止6月24日,全区4个测报点平均单灯累计诱测成虫87头,较2018年同期(210.6头)减少142%。期间观察到3个蛾峰,分别位于4月14日、4月17–18日和6月3–6日,第一蛾峰时间上较去年偏早。蛾峰诱蛾量各占总诱蛾量的8%、12.6%。和27.6%。
2.1.2性诱:今年性诱诱蛾始见期为5月5日,较2018年晚44天。截止6月24日,全区平均单钵累计诱蛾量11.3头,显著少于去年同期(55.4头)。性诱共测得2个蛾峰,分别位于5月5–6日和6月7日,第一蛾峰时间上较去年偏早。蛾峰诱蛾量分别占总诱蛾量的23.6%和14.8%。
综合灯诱和性诱观测结果,今年二代甜菜夜蛾主峰位于6月3–7日。
2.2 斜纹夜蛾
2.2.1灯诱:今年灯诱始见期为4月29日,较去年偏早9天,截止6月24日,全区4个测报点平均单灯累计诱测成虫50.5头,较2018年同期(87.9头)减少74%。期间观察到2个蛾峰,分别位于5月22–24日和6月21–24日,第一蛾峰时间与去年一致。蛾峰诱蛾量各占总诱蛾量的12.9%。和29.7%。
2.2.2性诱:今年性诱诱蛾始见期为5月5日。截止6月24日,全区平均单钵累计诱蛾量44头,显著少于去年同期(90.4头)。性诱共测得2个蛾峰,分别位于5月20日和6月21–24日,第一蛾峰时间与去年一致。蛾峰诱蛾量分别占总诱蛾量的18.9%和35.7%。
综合灯诱和性诱观测结果,今年二代甜菜夜蛾主峰位于6月21–24日。
2.3大田虫情调查
据全区4个测报点系统调查显示,在辣椒和茄子等作物上偶见甜菜夜蛾的为害状及幼虫,有虫株率0%–2%。未见斜纹夜蛾幼虫。
3.发生趋势分析
今年第一季度阴雨低温的天气使得越冬虫口基数偏少,但4月以后天气显著转晴,升温明显,使今年两蛾始见偏早。5月以来温度较常年偏低1–4℃,光照普遍偏少2–5成,降雨偏多,且出现1–2天中到大雨、局地暴雨,使得期间虫量比往年显著减少。今年本区分别于6月上旬及6月下旬分别迎来甜菜夜蛾及斜纹夜蛾的主峰,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梅雨天气使气温上升减缓,对虫量有些微抑制作用,但出梅后的高温及阵雨天气利于两种夜蛾的发生与繁殖。因此两蛾即将进入发生盛期。两种夜蛾均有寄主范围广、危害重的特点,为防止对蔬菜造成较大危害,望各乡镇加强实时监测,组织适时防治,防止虫灾的发生。
4.防治意见
4.1防治适期
根据两种夜蛾的虫态发生历期和发生期距推测,建议今年第二代要有两次防治,第一次防治适期在7月6–8日(保护地建议提前1–2天),第二次在7月14–16日(根据前次用药的持效期调整)。
按夜蛾幼虫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用药时间应在傍晚进行,最好在傍晚6点以后进行防治。
4.2防治措施
4.2.1理化诱控
为有效压低虫口密度,6月初开始至10月,在田间挂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性诱诱捕器,每2–3天清理一次诱杀的成虫,更换诱芯时不得交叉替换两种诱芯,换好一种诱芯后,要用肥皂清洗后再换另一种诱芯,两种诱芯交叉设置最小间隔距离不得小于20米,最大间隔距离不要大于40米。
使用后废诱芯不能随意乱弃在田间,要集中回收埋土。
4.2.2化学及生物防治
由于今年虫口迁入早,在本地发育的虫态复杂,建议第一、第二次防治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类农药。
根据今年推荐农药品种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农药品种,适合卵孵高峰和初龄幼虫的品种,建议在防治适期的偏早时段防治,如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剂、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
适合在推荐防治适期偏后时段防治的药剂,如茚虫威、甲氧虫酰肼、虱螨脲乳油等。
要注意农药的合理交替使用,延缓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并注意各种农药的安全采收间隔期,降低农药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