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械穴播操作实用技术
一、自走式水稻穴播机介绍
(一)构造参数及特点
1、主要构造:由播种装置和配套动力组成,播种装置主要由排种器、滑板、开沟起垄机构、仿形机构、种箱等组成。
2、技术特点:采用同步开沟起垄穴播的播种方式,播种后的水稻与人工撒播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播量精准、均匀;成行成穴、采光通风好、病虫害少;扎根深、抗倒伏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平整和秸秆灭茬效果;节水30%以上;田间管理方便。
3、机具特点:使用该机具播种水稻,具有操作简便、省工、省种、作业成本低和作业效率高等特点。
(二)机具使用维护注意事项
1、安全驾驶注意事项:机器在装车运输时,要采用倒车上车,前进下车的方式,以防止翻车。机器在上岸、过较高田埂时,也要采用倒车方式,以防止翻车。
2、启动前:检查各部联结是否可靠、松动的螺栓要加以紧固;检查汽油(柴油)、机油、液压油、空气滤清器等。(参照说明书)
3、启动后:检查液压升降、动力输出、排种器是否运转正常;检查机器前进后退是否正常。然后加入稻种,重点观察排种是否正常(排种是否连续、排种量是否合适)。
4、机器清理:更换水稻播种品种时和每日作业完成后,均应及时清理干净剩留在排种箱和排种器里的种子。如果种子长时间留在机器内过夜,种子会继续发芽而涨死排种箱排种口和排种器型孔,造成第二天作业时排种堵塞而无法作业,需要更长的清理时间而影响作业。
5、机器班次保养:每日作业完成后,请按机器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对机器进行班次保养。
二、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
(一)作业流程图
(二)作业技术要点
采用水稻穴播机播种水稻,重点是要做好大田耕整、稻种处理、机具调试与操作、化学除草、田间管理等环节的工作。
大田耕整要求:地表平整、有泥浆、沉实
1、地表基本无残茬:使用秸秆还田机械进行耕整,耕整后地表基本无残茬。操作步骤:秸秆经过收获机械粉碎、均匀抛撒后(秸秆成堆处可利用人工挑匀),用旋耕机进行正常的旋耕作业,然后大田上水(半水半泥),再使用反转灭茬机等秸秆还田机具进行耕整,田块高低落差大的使用水田平地机进行平整,高低落差要控制在5厘米以内,做到地表平整、湿润无水塘、无高堆。
2、地表有泥浆:耕整后地表浅层有泥浆,使机器播下的稻种能够粘上泥浆。
3、沉实土壤:平整后进行水封除草,结合除草时间沉实土壤。
4、适时放水:机器播种前24-48小时大田放水,保持地表湿润。晴好天气、田脚硬的推迟放,雨天、烂田提前放。建议在田间拉一竖二横的放水沟,以排除水塘积水。若播种作业时田块过干,应提前灌“跑马水”湿润地表。
(三)播种技术要点
1、单穴播种量调整:常规稻采用大型孔,每穴播种量在6-8粒;杂交稻采用小型孔,每穴播种量在3-4粒,调整机器上的限种板或刷种轮,可以微调每穴播种量。调整限种板时应注意毛刷与排种轮表面的间隙不能超过2毫米,间隙过大,毛刷失去刷种作用,稻种会滑落到护种带与排种轮圆弧面之间,而导致护种带损坏。
2、播种行穴距的选择:调整机器上的株距标尺对准所需的穴距,建议根据不同的播种日期和不同品种,常规稻、杂交稻参照表中的行距和穴距,以确保常规稻不超4公斤、杂交稻不超2.5公斤的亩播种量。
以上海地区为例:
播种日期 | 常规稻 | 杂交稻 | ||
行距 | 建议穴距 | 行距 | 建议穴距 | |
5.25-5.30 | 20cm | 16cm | 20cm | 18cm |
5.31-6.5 | 20cm | 15cm | 20cm | 17cm |
6.6-6.15 | 20cm | 14cm | 20cm | 16cm |
(四)机具调整要点
1、仿形装置软硬度选择:根据田脚软硬程度,调整机器上软硬程度手柄,使播种机底板紧贴地面。
2、侧板调整:根据地块的情况,调整侧板角度,使侧板在播种时呈略微上翘状态,起到防雍泥的作用。
(五)作业要点
1、作业行驶速度:按机器使用说明书的行驶速度(不大于1米/秒)正常行驶。田烂发生雍泥严重影响播种时,应适当降低行驶速度。
2、作业路线:与插秧机相同,田头预留两倍播幅。从岸边依次往返播种,播最后一行前,先播完一边预留田头,再播最后一行,最后播剩下的田头。成片播种的要先播里面田块,预先考虑好机器的进出方向。
3、转弯提升:每次掉头转弯均要操作液压升降装置,升起播种装置。不升起播种装置而直接掉头换行播种,会造成转弯处播种量增大,同时也非常容易损坏机器。
4、播种质量:播种时,播行要直而齐、不漏播。换行时,要保持合适行距。作业中要经常观察播种是否正常,及时加种。
5、雨天播种:中雨以下,可以正常播种,但要注意种子勿要被雨淋湿。刚播好的田块,如遇暴雨天气,可在暴雨前提前灌水,防止已播种子被冲,雨止后,立即放水。
(六)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故障现象 | 故障原因 | 排除方法 |
不排种 | 1、导种管堵塞 2、排种器堵塞 3、护种带涨死 | 清理 清理 拆下弹性随动护种装置,清理干净,同时清理排种轮型孔,检查清理导种管 |
护种带损坏 | 涨坏、老化 | 拆下弹性随动护种装置,更换护种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