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便民服务>实用技术>种植业>详细内容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意见

发布时间:2023-12-01 14:36:26

栽培季节

上海地区大球盖菇播种期宜安排在10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头潮菇在播种60天后出现,可持续到来年5月份初结束。通过覆膜或大棚等控温技术,可使其出菇的高峰期处于春节前后,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益。

栽培准备工作

采用淋喷的方式使建堆的稻草吸足水分。具体做法是把稻草在稻田地面上建堆,每天喷水2~3次,并连续喷水3~6天。如果数量较多,还必须翻动数次,使稻草吸水均匀。也可以将稻草直接放入水池中浸泡,浸泡时间为2天。经过预湿处理后,稻草的含水量达最适湿度为70%~75%。

播种

预湿后的稻秸秆最重要是压平踏实。稻草料厚度至少20厘米,最厚不得超过40厘米,也不要少于20厘米。每平方米用干草量20~50公斤,用种量500-800克。播种完毕后,在稻草堆面上加覆盖物,覆盖物可选用草帘、旧麻袋片、白膜等。旧麻袋片因保湿性强,且便于操作,效果最好,用草帘覆盖也可行。

发菌期的管理

大球盖菇在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堆温22~28℃,培养料的含水量为70%~75%,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85%~90%。大球盖菇在合适的发菌条件下,分解稻秸秆能力非常强劲。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调控措施,保持其适宜的温度、湿度指标,创造有利的环境促进菌丝恢复和生长。

覆土

把预先准备好的壤土铺洒在菌床上,厚度2~4厘米为宜,最多不要超过5厘米。覆土后必须调整覆土层湿度,要求土壤的持水率达30%~35%。

出菇期的管理

菌丝长满并覆土后,大球盖菇逐渐转入生殖生长阶段。此阶段的管理是大球盖菇栽培的关键时期,主要工作的重点是保湿及加强通风。

大球盖菇的出菇阶段,空间的适宜相对湿度为90%左右。气候干燥时,要注意菇床的保湿,通常是保持覆盖物及覆土层呈湿润状态。若覆土层干燥发白,必须适当喷水,使之达到湿润状态。喷水切不可过量,多余的水流入料内会影响菌床下层菌丝活力。

大球盖菇出菇的适宜温度为12~25℃,当温度低于4℃或超过30℃均不长菇。不同季节大球盖菇的出菇期,表现差异较大。为了调节适宜的出菇温度,在出菇期可通过喷水时间、场地的通风程度等方法,使环境温度处于较理想的范围。

采收

大球盖菇朵重60克左右,最重的可达2500克,直径3~40厘米。子实体从现蕾,即露出白点到成熟大约需5~10天,随温度不同而表现差异显著。在低温时生长速度缓慢,而菇体肥厚,不易开伞;相反在高温时,表现朵型小,易开伞。大球盖菇整个生长期一般可采收3-4潮菇。大球盖菇主要商品形式有鲜菇、盐水菇、切片烘干菇等。

菌渣再利用

经大球盖菇降解后的秸秆(即菌渣),可以直接还田增加土壤肥力,或收集用于制作有机肥的原料。


来源:农技中心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