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番茄栽培技术指导
时值2月下旬,正处于我区番茄种植的关键时期。目前大部分在田番茄处于开花坐果期,第三穗花已开始坐果,部分基地第一、二穗果已开始转色。春节过后,随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及西南暖湿气团北上,我区气温骤降,大棚内番茄为保温多采用多层膜或布保温,易导致棚内湿度偏高。以上因素叠加导致目前在田番茄易感病,大田调查已发现多种病害发生,以下分别介绍:
1. 番茄灰霉病
灰霉病是好发于各类茄果作物的真菌性病害,病原主要通过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传播,具有半腐生性,组织受冻伤、灼伤或衰弱后易被病菌侵入而感病。该病主要危害叶、花,偶见危害茎、果。叶片发病初期病斑呈“V”字形扩展,随病情发展病斑扩展且生出灰色霉层。灰霉病好发于温暖高湿环境,最适发病环境20~28℃,相对湿度90%以上。该病是现阶段大棚番茄最主要的病害,平均株发病率12.1%。
图 1 番茄灰霉病叶片发病(左)及果实发病症状(右)
2. 番茄叶霉病
叶霉病是好发于番茄的真菌性病害,病原主要通过气流传播。该病主要危害叶片,染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病斑,后在叶背长出霉层,初为灰白色,后成灰紫色或绿褐色,发病严重时病叶片发黄卷曲、脱落。叶霉病好发于温暖高湿环境,最适发病环境20~25℃,相对湿度95%以上。
图 2 番茄叶霉病叶片发病症状
3. 番茄病毒病
病毒病好发于各类茄果,由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等多种病毒侵染所致。植株发病时可表现出花叶、黄化、畸形、矮缩等多种症状。种子带毒、刺吸式口器害虫传毒或植株汁液接触等多种方式均可导致植株染病。病毒病好发于干热环境,最适温度20~35℃,相对湿度80%以下。
目前我区大棚内已见番茄病毒病点状发生。
图 3 番茄病毒病花叶、曲叶症状
此外,近期大田调查发现部分田块内出现植株萎蔫、死棵,疑为植株受冻衰弱后受腐生菌侵入感病;个别田块内发现菌核病发生,个别田块内发现转色初期的果实出现裂果。
为减轻不利天气因素对番茄生产造成的影响,需做好田间管理,必要时施用药剂防治病害。
1. 加强管理
开棚通风降湿:坚持早上(不低于12℃)开棚通风降湿1小时,再关棚提温,收工前再开棚降湿半小时左右,防止夜间降温时造成作物茎叶结露(晚间最低温度不低于12℃时可留缝降湿)和棚膜表面冷凝水产生,减少病菌侵害作物的机会。
清洁棚内环境:定期整枝,及时摘除老、病叶,同时把老、病叶带出棚处理,减少传染源;死棵植株和病毒病植株应及时拔除后带出棚外妥善处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清理棚室周围沟系,保证雨天沟内不积水,排水通畅,降低棚内地下水位,减轻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浇水:第一穗果坐稳后追平衡型大量元素水溶肥(N:P2O5:K2O为20:20:20)1次保果,第3次在第二穗果坐稳后进行,以后视生长情况在第三、第四穗果坐稳后再补充追肥1次~2次,结果期追肥每667m2施水溶肥5kg。连续阴雨情况下应严格控水,避免棚内湿度过高。
2. 药物防治
必要时需施用药物防治病害。防治番茄灰霉病可使用啶酰菌胺、嘧霉胺、氟菌·肟菌酯、啶菌噁唑和木霉菌等药剂,防治叶霉病可使用春雷·王铜嘧菌酯、氟菌·肟菌酯和多抗霉素等药剂,防治番茄病毒病可使用宁南霉素。为控制棚内湿度,应避免在连续阴雨天时开展药物防治;注意药剂的交替轮换,严格控制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