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季小菜蛾的发生趋势与防治预报
一、虫情发生程度预报
结合本区各测报点3月1日~4月26日的性诱、灯诱及大田调查数据分析,今年本区小菜蛾属中等偏轻发生。
二、预报依据
2.1成虫始见期
今年本区小菜蛾始见期为3月12日(性诱),较去年偏晚11天,较前3年偏晚7~17天。
2.1.1灯诱成虫
截至4月26日,全区平均单灯诱虫31.3头,多于去年同期诱蛾量(22.9头)和近3年同期量(23.8头)。灯诱诱蛾观察到蛾峰1个,集中在4月16~18日,期间累计诱蛾6.5头,占总诱蛾量的20.8%。对比3年灯诱消长情况,在2021年、2023年及今年均出现了4月中旬的蛾峰,今年较前3年相比在3月下旬蛾量有小幅增加。综合气候原因,今年4月中旬的蛾峰诱蛾量多于前3年,总体诱蛾量偏多。
2.1.2性诱成虫
截至4月26日,全区平均单钵性诱蛾数37.6头,少于去年同期诱蛾量(42.6头)和近3年同期量(61.4头),性诱未见明显蛾峰,但4月上、中旬诱蛾量逐步增加。对比3年灯诱消长情况可见今年3月上、中旬性诱成虫量较少,导致累计性诱诱蛾数偏少。
2.1.3幼虫调查
根据4月上旬以来的大田调查,截至目前我区小菜蛾幼虫主要见于甘蓝(露地有虫株率6.2%,大棚有虫株率5.0%)。
三、发生趋势分析
今年3月以来平均气温偏低,平均气温6~17℃,较去年相比低1.5~2℃,同期阴雨偏多,不利于积温升高,对成虫羽化和幼虫发育都有抑制作用。以上因素综合导致今年3月小菜蛾蛾量偏少。而3月末、4月初、4月中旬的几次高温天气(最高温度达25~28℃)又有利于小菜蛾的发生,导致蛾量增加。结合成虫诱测和大田调查情况分析,今年小菜蛾发生总体偏轻,但田间尤其是大棚内仍有一定数量的虫口。未来11~14天,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3℃,降雨偏多3~7成,高温天气有利于三代小菜蛾的发生危害。望各镇、各基地植保员认真巡查,及时了解发生动态,组织好适期防治。
四、防治意见
4.1防治适期
依据成虫监测,小菜蛾主峰在4月18日左右,预计二龄幼虫高峰期在4月末至5月初。建议第一次防治适期为4月29日~5月2日,第一次药后10天左右进行第二次防治,后期再根据残存虫口密度、作物、天气等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防治。防治对象田为有虫株率达到5%以上,苗期至采收期10天前的类型田。
4.2防治用药
防治小菜蛾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溴虫氟苯双酰胺(注:绿色认证不可用)、印楝素、苦参碱、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粘颗·苏云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
注意事项:在使用药剂时,按照农药标签及说明书使用,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防止农药残留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