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盯防二化螟重发田 守护水稻单产稳步提升
面对二化螟这一威胁水稻生产的关键害虫,嘉定区农技中心植保部门创新工作方法,对虫害重发田块实施“从冬到夏”的全程精准监督管理模式,锁定越冬基数高的高风险田块后,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绿色防控措施,显著压低虫源基数,为保障水稻全生育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有力彰显科技赋能虫害防控的实效。
二化螟幼虫钻蛀水稻茎秆,造成枯心、枯孕穗和白穗,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其防治难点在于幼虫隐蔽性强,且世代重叠,传统“见虫打药”模式往往效果不佳。嘉定区植保部门转变思路,将防控关口大幅前移,重心下沉到田间地头。
精准锁定:“越冬体检”揪出高风险田
去年冬季(2024年底)至今年春季(2025年3-4月),植保技术人员深入全区主要稻区,系统开展冬前冬后螟虫越冬基数调查。通过剥查稻桩、杂草根际及土壤样本,精确统计越冬幼虫数量及存活率。调查结果清晰显示,位于嘉定部分区域田块二化螟越冬虫量显著高于防控阈值,被列为年度重点监控与防控对象。
全程监管:技术“组合拳”压前控后
针对这些“虫情高地”,植保部门建立重发田块档案,实施不定期巡查与指导。
1. 播种前:深翻灭蛹、诱捕布控,压低基数
在今年春季水稻田播种前(约4-5月),技术人员根据二化螟发生特点,指导农户在越冬代蛹的高峰期深翻灌水灭蛹,并于5月中旬,在越冬幼虫即将化蛹羽化的关键窗口期布设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捕器,大量诱杀雄蛾,干扰其正常交配,直接减少下一代虫卵量,多措并举,有效压低水稻二化螟虫源基数,打好“虫口夺粮”保丰收的基础。
2. 定植后:“杀虫灯”诱杀成虫,切断害虫繁殖链
随着水稻秧苗定植返青,二化螟防治进入黄金期。植保技术团队马不停蹄地在重点监控田块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夜幕降临,杀虫灯发出特定光谱,成为高效“灭蛾战场”,对趋光性强的二化螟成虫进行大面积诱杀,进一步削减其种群数量,减轻幼虫的发生压力。植保技术人员多次深入田间检查灯光布设位置和运行情况,确保发挥最大功效。
成效初显:科技赋能,绿色防控显威力
这种“精准监测锁定目标 + 播前深翻灭蛹、布置诱捕器压基数 + 定植后灯光诱杀成虫”的全程监管模式,形成了对二化螟的“组合拳”打击。据近期监测数据显示,经过前期干预的重发田块,二化螟的田间卵块密度和幼虫危害株率显著低于周边未实施同等强度防控措施的对照田块,平均虫量下降率达80%以上。不仅有效控制了前期虫害,也为后续可能需要的化学防治减轻压力。
植保部门负责人甘惠譁副主任指出:“对二化螟这种钻蛀性、隐蔽性害虫,打‘遭遇战’代价高、效果差。我们推行的‘盯田’全程监管模式,核心在于‘关口前移,压前控后,精准发力’。越冬调查是基础,诱捕器和杀虫灯的应用是关键的绿色防控手段。这要求我们技术人员必须沉下去,情况摸得透,措施跟得紧。实践证明,这套方法在压低虫源基数、延缓抗药性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成效显著,是推进农药减量增效的有效路径。”
下一步防治要点:精准发力,巩固成果
针对后续水稻生育期(分蘖盛期至孕穗抽穗期)二化螟的潜在威胁,区植保部门对技术团队和广大种植户明确了持续精准防控的工作重点:
1. 严密监测不松懈:要求技术人员继续紧盯重发田块及周边区域,加强田间系统调查和灯下诱蛾监测,准确把握各代二化螟的卵孵盛期和低龄幼虫高峰期,这是实施化学防治的最关键窗口期。
2. 科学用药抓关键:
选准药剂: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如苏云金杆菌、茚虫威、甲氧虫酰肼、乙基多杀菌素等药剂及其复配剂),并严格遵循轮换用药原则,避免抗性产生。
打准时期:务必在卵孵盛期至1-2龄幼虫高峰期(幼虫尚未钻蛀茎秆)施药,确保药液接触虫体。
用足水量:推荐使用植保无人机或大容量喷雾器,确保亩用药液量充足,使药液淋洗到稻株基部。
关注天气:施药避开高温时段和降雨前,保证药效。
3. 绿色防控再加强:在重发区域或世代重叠期,继续维护好性诱捕器和杀虫灯的正常运行,持续诱杀成虫,压低后续虫口基数。有条件区域可探索释放赤眼蜂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4. 农业措施相配合:科学管水,避免长期深灌;合理施肥,防止稻株贪青晚熟。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减少中间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