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便民服务>实用技术>种植业>详细内容

2025年夏季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发生趋势预报与防治意见

发布时间:2025-08-12 15:31:39 点击数: 来源:农技中心

2.4%,yle="text-indent:0;line-height:150%">     一、  发生程度预报  


根据本区各测报点近期的调查结果,结合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气候情况,预测今年本区夏季斜纹夜蛾为中等偏重程度发生,甜菜夜蛾为中等程度发生。

二、当前发生情况

2.1 斜纹夜蛾

2.1.1 灯诱

斜纹夜蛾灯诱自3月1日起始,3月20日始见,较去年偏早21天,截至8月9日单灯累计诱蛾264.8头,较去年偏多约1倍,较前3年平均诱蛾量(235.6头)偏多12.4%,较前5年平均诱蛾量(194.4头)偏多36.2%。灯诱于7月22日见1蛾峰,单日诱蛾19头。

2.1.2性诱

斜纹夜蛾性诱自4月1日起始,4月12日始见,较去年偏晚1天。截至8月1日单钵累计诱蛾204.7头,较去年同期诱蛾量(265.6头)偏少22.9%,较前3年平均诱蛾量(320.1头)偏少36.1%,较前5年平均诱蛾量(332.8头)偏少38.5%。性诱未见蛾峰。

2.2 甜菜夜蛾

2.2.1 灯诱

甜菜夜蛾灯诱自3月1日起始,4月4日始见,与去年一致。截至8月9日单灯累计诱蛾422.1头,较去年同期诱蛾量(532.2头)偏少20.7%,较前3年平均诱蛾量(681.0头)偏少38.0%,较前5年平均诱蛾量(760.2头)偏少44.5%,灯诱观察到2个蛾峰:7月23~25日诱蛾33头,8月6~7日诱蛾37.5头。

2.2.2 性诱

甜菜夜蛾自4月1日起始,4月15日始见,与去年一致。截至8月9日单钵累计诱蛾249.8头,较去年同期诱蛾量(120.1头)偏多108.0%,较前3年平均诱蛾量(137.0头)偏多82.4%,较前5年平均诱蛾量(150.7头)偏多65.8%。性诱未见蛾峰,但8月以来性诱蛾量逐渐上升。

2.3 大田调查

大田调查查得鸡毛菜、青菜甜菜夜蛾有虫株率0~3%,空心菜36%~100%,辣椒有虫株率6%~25%,豇豆有虫株率9%~41%。大田调查近期未见斜纹夜蛾幼虫危害。

二、发生趋势分析

今年7月1日~8月9日我区气候总体呈高温多雨,平均最高温度33.8℃,较去年同期偏低2.6℃;平均最低温度26.3℃,较去年同期偏低1.0℃,温度适宜两种夜蛾活动及繁殖;降雨量约1145.6 mm,较去年同期偏多758.1%;7月30日~31日8号台风“竹节草”影响上海,有助于南方虫源迁入。受以上天气因素影响,今年我区两种夜蛾发生量总体偏大,其中斜纹夜蛾灯上蛾量为近5年来第二多,须警惕8月中、下旬外来虫源迁入积累后在本地繁殖危害;甜菜夜蛾灯上诱虫量偏少,但性诱蛾量偏大,田间调查已见幼虫危害,判断已进入发生盛期。望各镇、各基地植保员认真巡查,及时了解发生动态,组织好适期防治。

三、防治意见

3.1防治适期

根据两种夜蛾的虫态发生历期和发生期距推测:建议第三代斜纹夜蛾第一次防治在8月15~17日,第二次防治在8月25~27日。第三代甜菜夜蛾第一次防治在8月11~13日,第二次防治在8月21~23日。重点关注辣椒、玉米苗、蕹菜、苋菜、各种十字花科作物和豆类作物。

3.2绿色防控

在田间挂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性诱诱捕器,以压低虫口基数。按照2~3亩配置1个诱捕器,诱捕器放置高度一般为0.8~1.0米。两种诱芯交叉设置最小间隔距离不得小于20米,最大间隔距离不要大于40米。每2~3天清理一次诱杀的成虫,更换诱芯时不得交叉替换两种诱芯,换好一种诱芯后,要用肥皂清洗后再换另一种诱芯,使用后废诱芯不能随意乱弃在田间,要集中回收埋土。

装有杀虫灯的基地,应及时开启杀虫灯,并加强日常维护和保养。

做好防虫网的应用。防虫网覆盖前清洁田园,配合土壤进行药剂处理效果更佳。覆盖防虫网,四周必须压实,不留空隙,实行全封闭覆盖;人员进出时要随手关门。日常管理要加强检查,发现网体破损应及时修补。

3.3化学防治

选用不同的农药品种,适合卵孵高峰和初龄幼虫的品种,建议在防治适期的偏早时段防治。药剂方面,防治甜菜夜蛾可选择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苦皮藤素、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虱螨脲、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螨腈、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甜核·苏云菌、虫螨腈、氰虫·甲虫肼、乙多·甲氧虫、溴虫氟苯双酰胺等。防治斜纹夜蛾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甲维·虫螨腈、溴氰虫酰胺、短稳杆菌、乙多·甲氧虫等。另要注意强对流天气下,一般4小时内遇降雨,应及时补防,确保药效。

用药提示:使用药剂时按说明书使用,并注意轮换用药,控制用药剂量和使用频次,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防止农药残留超标。


分享到:
来源:农技中心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