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优而精,农村美而活,农民富而乐 嘉定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今年5月,嘉定区委、区政府召开嘉定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会议,深入贯彻中央、市委相关要求,部署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嘉定结合实际,明确了以“农业围绕‘特色’做文章,农村围绕‘生态’做文章,农民围绕‘幸福’做文章”为思路,力求探索走出“农业优而精、农村美而活、农民富而乐”的乡村振兴新路。目前,嘉定已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入第二轮征询阶段,配套政策正在快马加鞭地研究制定,嘉定将争取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更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做好示范,走在全市前列。
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都市绿色现代农业发展,是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第一方阵。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嘉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生产模式,提高机械化水平,擦亮特色农业品牌。
2017年,嘉定建成并投入使用高水平粮田7514亩、设施菜田2445亩,共投入农机补贴资金2537万元。目前,全区粮食烘干能力达2852吨/批,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比重达98%,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传统农业逐步向大市场、大流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方向发展。
2007年,嘉定启动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工作。截止目前,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24家,惠和种业、江桥批发市场、艺杏食品、万金观赏鱼被评为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上食五丰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此外,嘉定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55家,粮食生产家庭农场266户,耕种面积3.8万亩,占比为59.5%,绿色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东风,新兴技术融入农业领域,农业生产的智慧程度越来越高。自动化、智能化、远程监管化的农业生产场景在嘉定已屡见不鲜。通过搭建稳定的“互联网+菜篮子”平台,依托社区智慧微菜场智能信息化管理的“食行生鲜”模式,目前,嘉定已累计建成274家微菜场,覆盖48家社区。针对菜市场推行一体化软件的“淘菜猫”模式也在嘉定推行,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服务。
提起嘉定的农产品,脑海中闪浮现的选项里一定少不了“马陆葡萄”。2017年,马陆葡萄成为上海市首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并于今年11月带着该身份亮相第十六届全国农交会上海展区。品牌效应带动了马陆镇4650亩葡萄的种植和销售,辐射570户农户,25家葡萄合作社和企业,每年可为葡萄种植户带来经济收益9000多万。马陆葡萄成了嘉定特色农业品牌的一张名片。除了马陆葡萄,“球明牌哈密瓜”也在“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斩获金奖,至今,嘉定已形成了以马陆葡萄、华亭哈密瓜、嘉定梅山猪等知名品牌为代表的“一镇一品”区域特色农产品格局,擦亮了一批特色农业品牌。与此同时,嘉定坚持质量强农,以“双安双创”为契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持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绿色农产品认证率逐步提升。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嘉定还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积极向第三产业迈进。2017年嘉北郊野公园一期对外开放,成了“网红”打卡胜地。结合产业优势,嘉定形成了一批包括嘉北郊野公园在内的特色休闲农旅品牌。每逢时令季节与节庆假日,马陆葡萄主题公园、菊园百果园、华亭哈密瓜主题公园、毛桥集市等休闲观光农业点游人如梭。目前嘉定已建成休闲农业点22个,推出了多条乡村旅游线路,2017年17家主要休闲农业景点全年共接待人数约11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17亿元,带动农户1130户,解决就业872人,带动乡村发展。2个重量级田园综合体——毛桥集市和向阳村“乡村新天地”正在积极的建设中。毛桥集市一期已对外试运行。
打造样板标杆,推进乡村高水平建设
水绿河清,粉墙黛瓦,绿化成荫……安亭镇向阳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正在推进中,今年不少村民家中添置了花草鱼龟,并纷纷表示,“村里的环境越变越好,水清岸绿,将来发展好了肯定更有人气。”向阳村特色田园综合体项目目前已完成规划调整,河道整治、上下水和天然气等地下管网敷设等工程全面完成,架空线入地工程也已启动,计划年底村域内公共配套项目全部完工。
实施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嘉定讲求因地制宜。乡村更新了,但并没有“更”掉古风古貌,而是在保留保护好乡村特色风貌的前提下,“输入”了现代生活的元素。在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中,嘉定坚持以“美”塑形、以“品”塑魂、以“富”聚民,通过完善村庄规划体系、明晰乡村产业导向、优化乡村风貌设计、提高公共配套标准。同时在实践中,嘉定尝试引入社会资本,成立了运营主体公司,负责项目的整体策划。
如何让乡村“美而活”?向阳村是一个缩影。通过筹措资源、整合条线,在规划先行的前提下,嘉定开展了《嘉定区村庄布局规划(2014-2040)》中期评估,完成《嘉定区城乡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案编制,确定了48个保留保护村(含3个保护村)。
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近两年来,嘉定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约17.1亿元,重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村庄道路建设、公共环境综合整治等基础设施改造及公共服务项目,为全区2.4万户集中居住的农户安装天然气,实施污水纳管处理,缩小城乡差距。2018年度村庄改造所涉及的6个村3596户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已完成,村庄道路和公共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持续推进中。
2000年以来,嘉定已有近3万户农民通过动迁、宅基地置换等方式从原来的宅基地房屋搬迁到了整体规划的居民集中居住小区,实现了“身份”的转变。共建成了72个农民集中居住区,约2.4万户,住房建筑总面积451.6万平方米。江桥镇和外冈镇2个宅基地置换项目纳入了市里农民集中居住推进计划。同时,嘉定正在拟订《嘉定区保留保护村农村村民住房更新管理实施办法(讨论稿)》,待办法出台后,将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居住条件。
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在农民增收,嘉定深谙其道。想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不仅要让农民种得放心,还要销得舒心。
“农社对接”便是嘉定在促进产销对接方面的一次“试水”。目前全区农社对接销售点已推广至7个社区,惠及12000多户市民,日销售额突破2万元。
农村集体经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事关重要。嘉定持续深化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村级产权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并稳妥有序推进徐行镇、华亭镇、嘉定镇街道和新成路街道的镇级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不断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水平,完善“三资”监管平台,继农村集体土地和物业租赁监管平台建成完善后,嘉定在今年正式启用了租赁合同预审操作系统。同时,创新集体资产监管机制,全面推进“村账镇记”“村资镇管”“村财镇理”,镇对村级组织财务和经营管理工作有所加强。此外,把发展物业经济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是嘉定创新农村集体资产发展模式,优化全区年度用地指标的一项举措。目前已认定8家平台公司,可在产业园区的特定区域参与特定项目的开发,享受一定扶持政策。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完善支农补贴。嘉定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在不断优化完善,各项“三农”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农民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高。嘉定一直实施经济欠发达村扶持政策,2018年重点涉及6个街镇共37个欠发达村。通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开展农民田间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小巨人计划”奖励、农业科技型企业评定奖补,落实农业科技人才奖励和农业从业人员参保补贴等,嘉定在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为了鼓励优秀人才扎根农业,嘉定下足了功夫,努力提高农业从业的吸引力。
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通过完善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创新机制,推进全方位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嘉定制定并实施“1+1+X”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和行动框架,健全村级“四责协同”工作模式。完成“1+12+333”模式的区、街镇、村居(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工作室建设,优化“三位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600分评级体系是嘉定探索乡村治理管理机制中的创举。通过第三方测评开展村居社会管理服务,完善村居系统建设,实施A、B、C三个等次的农村社会治理600分综合评价,调动各方共同参与治理。2018年嘉定区农村社会治理计划,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聚焦无违建先进村创建、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治理、市容环境、社会治安等重点工作,持续开展整治,努力解决好群众关注度高的实际问题,巩固治理成果,健全常态长效机制,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大家共享治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