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综合防治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福寿螺

发布时间:2023-06-13 16:35:16 点击数: 来源:水产站

福寿螺,学名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又名大瓶螺,苹果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作为食用螺引入中国,因其适应性强,繁殖迅速,成为危害巨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福寿螺最容易辨认的特征是雌螺可以在水线以上的固体物表面产下“粉红色的卵块”。

86eb8dbe3fb04a55a26b72f2971c3d93.jpg

近日,安亭镇农办工作人员发现安亭镇荷花池中出现了大量的福寿螺,福寿螺啃食荷叶成网状或缺口,刚出土的幼嫩荷叶、花芽也被蚕食一空,随即求助区农业农村委与水产站。区农业农村委组织水产站工作人员立刻前往现场与镇农办、西园村、新安社区的工作人员交流相关工作情况。

8a9aa06f50d84228b78780a63635a570.jpg

水产站工作人员实地察看后,开展了现场交流会,结合福寿螺的生物学特点,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方案:一是放养本土甲鱼与青鱼。大量的甲鱼与青鱼能快速有效地摄食池塘内的福寿螺及其幼螺,减少其种群数量。二是人工清除。最近一段时间安排人员每天早晚各一次沿着荷花池仔细巡视,只要发现福寿螺及其卵,立刻清除。平时组织人力定期摘卵、捡螺,集中销毁;春秋季福寿螺产卵高峰期,每2—3天摘除一次卵块进行销毁。三是清除淤泥、杂草,破坏福寿螺越冬场所,降低福寿螺存活率,减少残螺量。

2023年6月13日,区水产站联系引进本土外塘甲鱼200只与青鱼200尾放于荷花池中。在放养甲鱼与青鱼的过程中,面对附近热心群众的询问,工作人员耐心地宣传福寿螺的危害,更好更快地开展福寿螺的防治工作,努力收获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分享到:
来源:水产站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