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让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市民追求诗意田园的“乡”

发布时间:2024-07-24 09:30:09 点击数: 来源:上海三农

嘉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沈飚:近年来,嘉定区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我们通过完善产业规划、推动绿色生产、发展智慧农业、挖掘种质资源、打造特色品牌等举措,不断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让农业质量效益同步提高,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同时,积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让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让嘉定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家”,也是市民追求诗意田园的“乡”。

1730c314fd184e80aa821e3ee17becf1.jpg

主任语录

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嘉定区近年来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绿色农业发展上也有许多特色和亮点。嘉定区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方面有什么主要措施和成果?

沈飚:我们通过完善农业产业规划,编制《嘉定区设施农业用地专项规划》和《嘉定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等,系统布局农业生产空间,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硬实力。

近年来,嘉定水稻面积稳定在7.5万亩左右,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水平较高;全区常年蔬菜面积1.8万亩左右;经济作物已形成马陆葡萄、华亭哈密瓜、灯塔草莓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品牌。养殖业以减量提质为目标,打造出嘉定梅山猪、永辉湖羊、朱桥王鸽等区域特色品牌,观赏龟、观赏鱼等特种水产养殖有序发展。同时,加快高标准农田和都市现代农业项目的建设,并坚持建管并重,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加强对已建成设施的管护,确保长效使用。

在绿色农业生产方面,我们积极推动绿色生产补贴政策,支持农业经营主体采用绿色种养殖技术,推广有机肥、高效低毒农药等,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启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粪肥还田,截至目前,我区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以上。我们扎实推进绿色食品发展工作。目前,嘉定全区共有绿色食品获证主体87家、获证产品132个,获证产量5.44万吨;绿色食品认证率达31.85%,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覆盖率达70.75%,基本做到应绿尽绿。

在农业科技装备方面,我们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在全市率先开展“数字化无人农场产业片区”建设,搭建智慧农业平台,2023年,数字无人农场产业片区完成4086亩建设,实现耕、种、管、收各环节无人化作业,降低人工成本55%、燃油成本15%,亩均效益提升5%,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今年将扩大到万亩规模。同时,制定出台上海市首个无人农场区级标准化指导性文件《无人农场水稻生产技术规范》,成为全国首个区级水稻生产无人作业技术规范,并已纳入上海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

在种质资源方面,我们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老品种,对“独家”资源实施保护和开发。注重发挥好区内如惠和种业、申耕种业等优质企业在育种领域的优势,助力打好“种业振兴战”,做好新优品种的引进推广,如我们自主选育的西甜瓜品种“黄小鲜”“红小鲜”“小雪”等,继承好湖羊等特色畜禽种质资源的竞争优势,与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助力提高本市畜禽种业的竞争力。

另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参加市级农产品评优活动,放大马陆葡萄、华亭哈密瓜、外冈大米等特色农业品牌优势;通过给予经营主体制种保种、规模化种植、品牌营销等补贴,打造“嘉定一桌菜”,恢复、激活嘉定白蒜、黄渡番茄、白蚕豆、罗汉菜等地方传统农产品品牌发展;通过组建嘉定区地产农产品销售联社,推进“嘉定嘉品”集体商标使用,推动“我嘉生鲜”线上销售平台发展,加强地产农产品产销对接。这些措施,让嘉定区农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现在正值葡萄大量上市的时节,马陆葡萄每年都会吸引很多市区甚至外地的游客来选购。马陆葡萄自1981年开始种植,历经产量效益、质量效益到品牌效益三个发展阶段,通过不断探索提质增效、文旅融合的新路子,实现传统农业向精品休闲农业转变。2023年,嘉定葡萄种植面积为7551亩,占全区林果面积的80%,产值达1.77亿元,其中马陆葡萄产值1.07亿元。作为全国首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马陆葡萄引领着葡萄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升级。今年,按照精品果标准进行生产的马陆葡萄启动“按串销售”模式,马陆葡萄区块链溯源应用场景也正式上线,每一串马陆葡萄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将被详细记录,为葡萄产业的可追溯性和品质保障提供了科技支撑。今年的马陆葡萄文化节已经开幕,各类精彩活动将一直持续到10月。欢迎大家来嘉定坐坐。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农民增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落脚点。嘉定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呢?

沈飚:嘉定区在推动农民增收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创新生产模式。比如华亭地区带动农户庭院养龟,通过利用农户家里宅前屋后的庭院养殖龟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嘉定工业区的灯塔村探索草莓套种玉米模式,通过合理安排茬口,在草莓收获后,紧接着种植蔬菜、玉米、哈密瓜等农作物,提升了农产品的产值,农户每年可以增收近1万元/亩,同时利用玉米根系发达、吸肥量大、能充分吸收前茬土壤中多余养分的特性,有效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改良土壤质量。二是推广如“沪红糯1号”等优质农产品,通过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和品牌化经营,提升种植效益。近年来,嘉定区以市场为导向,深耕种源农业,对嘉定白蒜、黄渡番茄等农产品加强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同时也对“新品种”也不断投入研发选育和推广。2021年4月,来自嘉定的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完成了“沪红糯1号”品种转让签约,以100万元的价格成功实现成果转化,同时与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合作,将“沪红糯1号”打造成嘉定区域特色品牌,推进其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和品牌化经营。2021年至今,多场“沪红糯1号”的田间观摩品鉴、技术培训和产业化应用会议举办,提高了该品种与嘉定区域特色品牌的知名度,打开了市场。“沪红糯1号”以突出的口感品质和商品外观品质,先后获国家级、上海市级以及长三角各类鲜食玉米金奖。嘉定还积极推进生态栽培、特早熟栽培等技术,成立产销联盟推广种植,建立严格采收标准、产品标准和包装标准、使用统一品牌“嘉定嘉品”,逐步建立高品质鲜食玉米市场。三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多种模式,激发集体经济活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为民生改善增添活水。嘉定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已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

沈主任能和我们分享下嘉定农村集体经济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吗?

沈飚:现阶段,嘉定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活”。我们一直在鼓励创新发展模式,灵活采取适宜的方式,激发集体经济活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为民生改善增添活水。目前我们总结出了五种模式:“腾笼换鸟”“飞地”“组团发展”“筑巢引凤”和“国企帮扶”。接下去我们将通过实施“一村一策”,进一步推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了避免集体的资金拿出去投资导致集体资产流失,我们也会采取监管手段,以维护集体经济的利益。一方面,强化制度管理。实施“村账镇记”“村资镇管”,强化对村级财务和经济活动的规范管理,并结合开展专项检查、审计等,提高监督监管水平。另一方面,发挥数字赋能。我们与城运中心协作,将区农村集体土地和物业租赁运行情况接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打造“农村集体资产租赁”应用场景,不断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

比如南翔镇,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资源整合、政策扶持和科技赋能,面对发展瓶颈,积极寻求对策,创新体制机制,盘活存量资产资金,融入全市、全区发展大局,聚焦精准医学、游戏动漫、智能制造等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将产业“洼地”变“高地”,激发经济新动能,助力集体经济抢占“新赛道”,成功实现了集体经济从增长乏力到高层次高收益的转变。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房,也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重点问题。嘉定在乡村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对于农民房屋翻建,有哪些工作举措?

沈飚:我们在2015年在全市率先完成《嘉定村庄布点规划》,2019年又实现了区内9个涉农镇郊野单元规划编制全覆盖,按照“近郊城镇化、远郊田园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结合嘉定“南城北田、组团布局”空间特征,将村庄划分为撤并、保留、保护等三大类型,并明确各类村庄的适用情况、管控要求和实施策略,从此绘就了嘉定乡村的蓝图。我们还制定了“四个方案”和“两份清单”,实现人居环境各项工作“可追踪、可实施、可考核”。通过优化配套设施,补足人居短板,推进污水纳管、垃圾分类、厕所升级“三大革命”,并提升农村道路能级水平,做好序化农村架空杆线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深化考核监督,落实以查促改,建立健全督查检查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方案的落地落实,组织开展优化提升“双月专项”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城运网格+人居巡查”大比武活动等,打造有颜值更有气质、有风貌更有韵味的和美乡村。

嘉定全区现有141个行政村,其中规划保留保护村57个、规划非保留保护村84个。现有规划保留村村民房屋3.1万户,其中1990年前翻建的房屋有2.15万户。

总的来看,嘉定区农村房屋老旧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是涉及老百姓安居的大事,我们也十分重视和关注。近年来,一方面区里出台了保留保护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各个镇也出台了村民建房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畅通农民建房的审批途径;另一方面,为解决老式联排住宅不易翻建、零星翻建带来道路等公共配套设施“拉链式”施工等难题,嘉定区在全市创新实行“听民意,旧址翻,争先后,定风貌”的农村住房组团式更新模式。同时,我们通过人居环境优化提升,进一步改善宅前屋后环境,不仅农房翻新了,前后道路也更宽敞了,农民自家的小车也开得进来,我们还进一步优化了公共服务配套,新房子都通了自来水和天然气,农村生活的便利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作为嘉定区保留保护村庄的外冈镇葛隆村,至今还保留着江南古镇的传统风貌,在推进农房更新的过程中,始终注重乡村风貌的延续,通过“集中平移与组团式翻建”相结合的方式,既保存了乡村的原有肌理,又让村民彻底改善居住环境。安亭镇星明村通过农民住房组团式更新后,还打造集人才公寓、创客办公、创业孵化、商业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小院出租给周边企业,进一步盘活闲置农房资源,形成了“安联”房屋租赁模式,便利企业的同时,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我们始终按照“自建、自筹、自治”和“整合资源、集约发展”的原则,着力引导和组织农民以组团形式规范有序自主翻建房屋。通过组团更新,农村地区农房老旧的面貌逐步得到改善,同时村民也能实现“花园别墅梦”。

沈主任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和我们分享了近年来嘉定“三农”的发展成果,接下去我们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还有哪些新的展望?

沈飚:乡村是超大城市的稀缺资源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空间,接下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发挥好背靠超大城市的优势,在嘉定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强科技研发与推广,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经营主体向组织化、科技化方向转型,提高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延伸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链,建强产业基地。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变绿色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努力绘就农房新、环境美、配套全、产业强、钱袋鼓,春有百花开、秋有瓜果香的美好景象,让嘉定的乡村不仅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家”,也是市民追求诗意田园的“乡”。

近年来,嘉定区立足自身发展情况,不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组团式翻建”是嘉定区乡村振兴的亮点工作之一。

3063358cc9b64827a89953d50fec366b.png

破解难题,探索组团翻建新模式

嘉定区现有141个行政村,其中57个规划保留保护村涉及3.1万户村民房屋,70%建于1990年以前,老旧问题突出。传统的原址翻建和归并平移模式存在村民意愿统一难、土地资源受限、风貌难以统一等难题。为破解这些难题,嘉定区创新探索了“组团式翻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组团式翻建”模式的核心是“四个尊重、四个破解”:尊重村民意愿,破解村民意愿统一难。村民可自主决定是否参与组团翻建,政府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消除村民顾虑,确保村民参与翻建的积极性。尊重原村宅基建设,破解选址难。在优化空间布局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前提下,村民可在原址进行翻建,有效解决了土地资源受限的问题。尊重主动参与优先,破解推进难。对主动参与翻建的村民给予适当帮助和奖励,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尊重风貌管控规定,破解风貌不统一。实行“房型统一设计、施工统一队伍、房屋统一建设”,确保房屋风貌和施工质量,打造和谐统一的村庄风貌。

凸显民本,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嘉定区在推进“组团式翻建”过程中,始终坚持“村民自主、政府把控”的原则,房屋自建,资金自筹,村宅自治,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政府精心筛选设计公司和建设公司,由村民自主选择,并参与建设过程监督,最终通过民主抽签决定房屋分配。资金方面,村民以自筹资金为主,政府给予适当奖补,减轻村民资金压力。通过党建引领,打造村民议事平台,形成“村域共治、户域自治”的村宅长效管护机制,让村民参与村庄治理,共建美好家园。

整合资源,促进组团更新高效

嘉定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引入社会资本、集约节约土地、提升配套设施为“组团式翻建”提供有力保障,确保项目高效推进。通过镇村牵线搭桥,引入第三方资本,为村民筹集资金提供新途径,并盘活农村房屋资源;通过宅基地置换、村宅空间调整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加大农村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完善文化、医疗、服务等功能,打造“上海市乡村15分钟生活圈示范标杆”,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f040a3f86bb2497a911543c0b7e39dbd.jpg

“组团式翻建”模式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提升了村庄风貌,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分享到:
来源:上海三农 【打印正文】